看过那么多店,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:不贪大,只做透 “小而美”。具体来说,有 3 个特征:
靠熟客活着,复购率超 60%老顾客多的店,抗风险能力特别强。梅老板的店80%多是回头客,吕老板的店,基本都是会员消费,会员营业额占比达90%以上。老顾客稳,营业额就稳,一个店会很神奇的每天做差不多营业额。老顾客占比高,成本就会越来越低,利润才会越来越高。老板也越来越舒服。
怎么留住熟客?
有个 “打遍商圈” 的强单品别想着 “啥都卖,总有一款适合顾客”,结果啥都做不精。社群里的段老板,在大学开了家 20 平米的瓦香鸡米饭档口,就靠 “瓦香鸡” 这一款产品,占了营业额的 80%,每天卖六七千,年赚 50 万+,吕老板靠着鸡煲,日营业额2万,年利润百万,梅老板也是靠着碗杂面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面馆。
这个 “强单品” 要符合两个标准:别人不好抄,顾客离不开。比如梅老板的酱面,调料配比是他拜师 6 个师傅才完善的,别人想抄,太难了。
人效、坪效做到极致小店赚钱的核心是 “效率”。
减少 SKU(产品种类):款多了备料麻烦,员工也容易出错,聚焦 3-5 款核心产品就行。流程标准化:比如煮面的时间、放料的顺序,都写成纸条贴墙上,新来的员工看一眼就会。为什么要先做透一家店?我见过太多老板栽在扩张上。第一家店赚了钱,三个月内连开三家,结果:
管理不过来:一家店要管 5 个人,三家店就是 15 个人,矛盾呈几何级增长。有老板连开了 5 家分店,每天不是在解决员工矛盾,就是在处理顾客投诉,根本没时间抓产品。缺陷被放大:第一家店的产品瑕疵、流程漏洞,开分店时会被成倍复制。抗风险差:疫情期间,那些开了多家店的品牌倒得最快,因为固定成本太高;而我那 30 平米的小店,裁掉 1 个员工就能保本,反而活了下来。米粉吕老板,关掉分店以后,把精力放在老店上,营业额和利润都翻倍。3 个失败案例,3 个成功案例:照坑避,照抄赢光说理论太空,给大家看几个真实案例,都是我社群里发生的事。
别学这 3 种死法加盟烧腊店
:老板投了 40 万加盟,选址、物料全靠总部,结果总部选的位置人群消费能力比较差,想让物料降价也被拒(总部靠物料差价赚钱),每天营业额才两三百,骑虎难下,进退为难。40万没有买到帮扶,买到的是束缚。45 天倒闭的快餐店
:开在竞争激烈的一流地段,竞争极其残酷,作为后来者,但是没有任何优势,没有任何特色,开业就冷场。老板记得不知所措。你可以说他竞争策略的问题,也可以说是他选址的问题,自己不行,就应该避其锋芒。我自己的第一家店
:认知不到位,没上学前班就上学,不懂产品,处处受限,不会算账,导致营业额做得很高也不盈利,盲目重投,导致第二个月工资都发不出爱。务实起步的三个成功案例摆摊起步的林掌柜
:失业后摆摊卖面,提拍视频讲自己的创业过程,积累了一批粉丝。出摊第一天就卖了600 多,现在每天净利润 300多,打算攒钱攒资格开实体店。小镇黄老板的面馆
:为了照顾家庭,离开大城市,回到小镇开 40 平米的店,租金每月 550 块,专做公务员、老师这些 “在乎品质” 的顾客,三个月回本,每月赚 1 万多。“公厕” 一样的小店
:位置偏到没人注意,像个杂物间,但老板靠抖音宣传 “奇葩环境 + 地道味道+强势的宣传”,两个月净利润 3.8 万,投入才 1 万。辞职、兼职、失业后开店:3 种情况,3 种打法很多人纠结 “啥时候开店最合适”,我根据不同情况给点建议:
想辞职开店?先 “苟着” 做准备别裸辞!我见过太多人冲动辞职,结果店没开起来,工作也没了。正确的做法是:边上班边攒资格,利用周末去考察商圈、学产品、试卖,等摸透了再辞。至少给自己半年时间,别想着 “一步到位”。
想兼职开店?找个靠谱搭档兼职开店最大的问题是 “没时间看店”。我社群里的 “早睡早起” 老板,事业编,兼职开了店。天时负分,人和负分,导致起步不顺利,每天就做七八百营业额,但老板没放弃,一步一个脚印,扎扎实实把该做的调整该做的宣传做到位,营业额一路飙升,现在冲刺3000每天。
兼职开店,如果有好的合伙人,也是一个办法。
失业后开店?先 “小成本试错”失业后心态容易急,总想着 “赶紧赚回来”,反而容易踩坑。建议先从低成本的事做起,比如摆摊、在朋友圈卖货,一来能赚点钱,二来能练手。
最后一句话:开店是场马拉松,别想着冲刺这 13 年我最大的体会是:开店赚的不是快钱,是细水长流的钱。那些开了 10 年以上的老店,老板都有个共同点 —— 耐得住性子,不贪大,把产品磨透,把顾客服务好,生意做得长长久久。快和大,未必好,活得久才是真啊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